小伙儿“泡”在大棚里20年 种出一片致富新天地开云体育注册
开云体育平台“我很喜欢‘泡’在地里,看蔬菜生长、看果实成熟,身上沾点泥土,心里才觉得踏实。”2005年,来自市堆龙德庆区的旦增曲扎成为一名蔬菜种植学徒,此后的20年间,他始终扎根泥土,逐渐从最初的种植“小白”到如今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蔬菜种植能手,用热爱与坚持打造了一个个绿意盎然的大棚,将新鲜的蔬果送到大众的餐桌。经过多年打拼,旦增曲扎已经成为市堆龙德庆区净土产业园区的负责人,但他最大的爱好仍然是穿梭在各个大棚中,忙着种菜、传技,努力带动更多村民投身蔬菜种植,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绿色篇章。
“这一茬四季豆长得真好,颜色好,果实饱满。”“大家采摘四季豆要注意手劲,别伤了菜苗。”近日,记者走进市堆龙德庆区净土产业园区,连片的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莴笋、西红柿、辣椒长势喜人,四季豆挂满藤蔓,等待采收上市。眼下,正是四季豆采摘的季节,身着普通工装的旦增曲扎正穿梭其间,一边指导菜农们采摘四季豆,一边仔细检查着菜苗的长势,脸上是藏不住的满足与自豪。“今天大家辛苦了,这些四季豆经过检测全部合格,马上就可以送到市场上去了。”旦增曲扎刚说完,大棚里就响起了一阵欢呼声。
1990年出生的旦增曲扎,是地地道道的堆龙人,现任市堆龙德庆区净土产业园区负责人,管理着上千个温室大棚,园区内的每一块土地、每一株作物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与汗水。说起与蔬菜种植结缘的契机,旦增曲扎告诉记者,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马镇朗巴村的蔬菜种植合作社,跟着师傅学习种植技术,却意外找到了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我只有14岁,得知村里的合作社招学徒,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报名了。最开始,我对蔬菜种植一无所知,只能从最基础的活儿干起,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忙活,虽然很辛苦,但心里却很充实。”旦增曲扎说,“当我看着一株菜苗一点点长大,最终结出果实,那种成就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从那时起,我就知道自己和土地、蔬菜种植再也分不开了。”
做学徒期间,旦增曲扎凭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很快掌握了蔬菜种植的基本技能,也逐渐展现出他在蔬菜种植方面的天赋和潜力,培训结束后他毅然选择留在蔬菜种植合作社。旦增曲扎告诉记者:“当时和我一起培训的大概有40多个学徒,但最终选择留下来的只有两个人,毕竟蔬菜种植这一行很辛苦,如果不热爱的话,是没法坚持下来的。”
2005年,旦增曲扎成为朗巴村蔬菜种植合作社的一名正式员工,原本以为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蔬菜种植技术,但由于他只掌握了最基础的种植技能,还无法参与合作社的生产,只能从最基础的清洁工干起。“那个时候,我除了要打扫大棚内外的卫生外,偶尔还会给清洁队开手扶拖拉机运送物资,后来我还当过水电工呢。”旦增曲扎告诉记者,“虽然这些工作干的都是最基础的活,但给了我能够近距离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的机会。”
那段时间,旦增曲扎每天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会利用业余时间,向合作社里的种植能手请教种植经验,当学徒期间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也在这里得到了实践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旦增曲扎掌握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合作社里不可或缺的种植能手。“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第一次吃到自己种的西瓜时的感受,那种甘甜是之前从来没有体会过的,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在这个行业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旦增曲扎说。
此后,旦增曲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蔬菜种植上,他不断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和理念,在结合西藏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尝试着将传统种植方式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来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的蔬菜种植收成越来越好,品质也越来越高,他的种植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西藏自然环境和其他省市不同,想要种出品质好的蔬菜,就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找到最适合这里的种植方式,总结经验和教训,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能放弃。”旦增曲扎说,“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而是要走出去、到地里去,去真正了解土地、了解蔬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种出好蔬菜。”
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和实践,旦增曲扎对蔬菜种植有着独到的见解,种植技术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荣获自治区科技特派员、科普带头人等称号,但他并没有就此停下,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如何带动更多村民投身蔬菜种植,实现增收致富。旦增曲扎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将种植技术免费传授给更多的人,才能真正推动西藏蔬菜种植产业的持续发展。”
2013年起,旦增曲扎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前往各地免费为当地村民们传授蔬菜种植技术,从选种、育苗,再到管理、采收,每一个环节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讲解,将复杂的农业知识转化为大家听得懂、学得会的内容。与此同时,他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村民们具体操作,帮助他们解决蔬菜种植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这些年来,旦增曲扎的足迹遍布了全区的七个市地,将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播撒到了广袤的土地上。旦增曲扎告诉记者:“蔬菜种植是一门技术活,有的人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觉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我从不这么想,我觉得只有大家共同进步,才能让整个行业繁荣起来,这也是我师傅教会我的。”
此外,旦增曲扎还积极参与区内外组织的各类农业科技培训和交流活动,不断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和理念,将这些先进的知识和经验带回西藏,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加入授课的内容里。“现在,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村民请我去讲课,每当我看到大家因为学会种植技术,地里的蔬菜丰收,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时,我就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旦增曲扎说。
2016年,旦增曲扎成为市堆龙德庆区净土产业园区的负责人,身兼数职的他不仅要负责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创新,还要承担园区整体运营和管理。起初因为身份变化,旦增曲扎面临了不少挑战,“以前我只用钻研种植技术就行了,其他什么都不用管,但现在成了园区负责人,我要思考的是如何管理团队、如何制定生产计划、如何开拓市场等,压力还是挺大的。”在园区发展过程中,旦增曲扎逐渐意识到仅凭传统的种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只有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才能让园区的蔬菜种植产业焕发新的活力。为此,他积极与区内外农业科技机构合作,引进了一系列适合西藏本地环境的现代化种植技术和设备,园区内逐渐实现了蔬菜种植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旦增曲扎介绍,目前园区大棚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通过手机就可以检测、控制温室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实现了对蔬菜生长环境的精准控制。此外,大棚还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调节营养液的配比和供应量,实现精准灌溉。“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我们园区不仅蔬菜种植实现丰收,水果、花卉的产量也不低,而且我们已经开始拓展产品销路,开设水果、花卉采摘项目,让园区的发展更加多元化。”旦增曲扎说,“我们计划进一步提升园区智慧化水平,引入更多现代化的种植理念和技术,推动园区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尽管当下已悄然步入初春,可阿里地区刺骨的寒风丝毫没有减退的迹象,但在日土县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日土县积极响应蔬菜保供号召,全力以赴投入蔬菜生产当中,用实际行动为当地居民的“菜篮子”筑牢了一道保障防线。[详细]
在芒康县朱巴龙乡达嘎顶村,由西藏日报社驻达嘎顶村驻村工作队帮助村民筹建的无土栽培温室大棚项目,让村民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蔬菜。为了保障项目长效运行,驻村工作队邀请农业专家驻点指导,组织村民学习无土栽培管理技术,培养本土“新农人”。[详细]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区农牧业发展迎来崭新局面。温室大棚、无土栽培、智能化养殖等创新技术在现代农业产业园集中示范应用,既丰富了各族群众的“菜篮子”。[详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